(本舊文發表於2014年6月23日)

抱著歷史悠遠的心情,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古文物吧! :3

「漢倭奴國王印」

典故:
  東漢初年,日本國王遣使入漢都洛陽進貢,願為漢臣藩。求漢皇 東漢光武帝 賜名,漢以其人矮,遂賜“倭國”。其王又求漢皇賜封,光武帝又賜其為“倭奴王”。當時,日本想藉著臣屬於漢王朝樹立自己權位和王位。因此舉國大喜。並受賜“漢倭奴國王印”(1784年,在日本北九州地區博多灣志賀島,出土一枚刻有“漢倭奴國王”五個字的金印。金印為純金鑄成,印體方形,長寬各2.3厘米,高二厘米,蛇紐,陰刻篆體字)。

「倭」的紀載:

一、《詩經》記載
首先從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中,沒有找到“倭”字。最早是從《詩經》(公元前11世紀到前476年)的“小雅”“四牡”的“周道倭遲”的詩句中出現。這個“倭遲”是作為無單獨意義的連綿詞,遠遠的迴繞。並沒有貶義。

二、人名
其次,在春秋時期(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),“倭”也作為人名被使用。魯宣公的名字就是“倭”。魏晉南北朝時還有“倭墜髻”的髮型。“樂府詩集”的“陌上桑”中就有“頭上倭墜髻,耳中明月珠”的詩句。還有用“倭妥”形容美的詞語。明湯顯祖的《牡丹亭》裡就有“娉婷倭妥”。就是在晚清大臣中,與洋務派作對的守舊大臣中的頭面人物也叫“倭仁”。

三、地物產名
中國歷史上漢語圈以外的地名和物產名也常用“倭”來注音。比如,倭肯河(吉林省寶清縣發源),倭西們河(經黑龍江省呼瑪縣流入黑龍江),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倭赤縣,還有倭瓜。
由上可見,“倭”這個字並沒有蔑視的含義在內。其實就這點而言,以前的中日雙方的辭典(比如諸橋轍次的『大漢和辭典』,白川靜的『字統』等)都明確記載了。當然,辭典裡有稱呼傳說中的醜女“倭傀”的用法,但這是藉用了亻旁加“此”,亻旁加隹的用法,還有“倭遲”這個無單獨意義的連綿詞。

年代過程:
公元前後,倭人分為百餘國,來漢朝貢。

漢光武帝賜倭奴國“漢倭奴國王”金印。

日本的由來在漢朝時期,一個來自東方海域的島國因為久慕大漢文明與繁華,便不遠萬里涉海越山來朝漢朝,漢光武帝賜倭奴國“漢倭奴國王”之印,至今這塊印章仍然陳列在倭奴 國的福岡市。

107年,倭國王帥升等獻生口於漢安帝。

184年前後,倭奴國大亂,邪馬台國女王卑彌以“事鬼道,能惑眾”立,尊卑有差,收租稅。

239年,卑彌呼遣使朝魏。魏賜號親魏倭王。

最早對日本有確切記載的歷史著作是東漢史學家班固寫的《漢書》。該書《地理志·燕地》稱日本列島為“倭”,當時日本列島的人接受了這一稱呼。

公元6世紀,倭國開始大力吸收中國的先進技術、文化,從而使其政治,經濟迅速發展,國力漸強。倭國國王逐對“倭”的稱號感到不滿,並自認為居於國之東,乃日出之處,便逐漸用“日”字代國名。據《隋書·倭國傳》記載:公元607前倭國派遣小野妹子使隋,國書上寫著:“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”,由過去自稱倭王改為稱“日出處天子”。

延伸閱讀:金印公園遊記
http://www.pepinismo.net/tag/%E5%B0%81%E6%B3%A5/
===================
如果你有機會去"日本北九州地區博多灣志賀島"遊玩,
記得當地有複製品印章可以買回來當小紀念品喔!
(*ゝω・*)ノ
盒子超精緻的,裡面附的紙張也十分有質感,值得收藏喔!! ❤

以上資料整理,謝謝各位收看,希望大家喜歡呦~
chu♥(人´3`)⌒♡

#倭奴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un-zhu Chen 的頭像
    chun-zhu Chen

    chun-zhu Chen(Christine)

    chun-zhu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